質性訪談結果
a.目前是否有固定服用慢性病藥物?若有頻率為何?是否曾忘了吃藥?
多數受訪者皆有固定服用慢性病藥物,其中以高血壓藥物最為常見(11人,占27%),其次則為心血管藥物(5人,占12%)。服藥頻率多為一天一次。當詢問到是否有曾忘了吃藥的情形,部分受訪者表示慢性病藥物「忘記吃的話身體會不舒服」因此幾乎都能按時服藥,而其他藥物則是「忘了吃藥但不會補吃」,顯現多數受訪者皆有正確的服藥的觀念。
b.是否曾經因病而同時至不同的醫院/讓不同醫師看診?原因是?
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表示會固定在一家醫院或診所看診,而選擇一病多次就診的理由不外乎「看不好就換」,出於對於原醫院或診所醫療專業或醫病關係的不信任。
c.是否曾經在藥局和醫院以外的地方買過藥?是內服或外用藥?效果如何?
大部分的受訪者只會以醫院開立的處方籤領藥,至藥局多是購買成藥,與我們先前對於來路不明藥品氾濫的想像有所出入,有受訪者表示「賣藥發財車以前較常看到,現在較少」,也有受訪者分享過去的情形──「早期家裡都會有一個裝藥的布袋,會有賣藥的中盤商上家裡銷售,藥品大部分是成藥,成份來源不明,大概是一些家庭常藥,賒帳的,很久才結一次款」,但多數都是全民健康保險實施以前才會有的情形。但因他人推薦或廣播電視廣告而購買保健食品的情形仍屢見不鮮。
d.是否會在吃藥前確認藥袋標示?會確認哪些項目?
以慢性藥的服用為例,因已持續服用了長時間,「因吃習慣就會記得」,受訪者多不會在服藥前確認藥袋標示。而其他情況則有因不識字或無法理解內容而依據醫囑服藥或請子女協助解釋藥袋標示內容等。
e.是否會將藥品分裝在小藥盒中?原因是?
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是,即使在服用慢性藥的受訪者族群內,會使用藥盒將藥品分裝的受訪者仍是少數,而原因則以「對自己的藥物清楚」或「認為自己記性還可以,會記得吃」為主,可見長者們多認為使用藥盒的目的是提醒自己用藥的種類與時間。而在使用藥盒的受訪者間,則有「比較方便拿」、「方便辨識」等原因。而部分受訪者雖未使用藥盒,但仍有「把藥品集中到一個地方存放」或「把藥排好」的習慣。
f.是否曾經將藥留到下次生病再吃?會囤積哪種類型的藥?
在回答不會囤積藥物的受訪者間,對於剩餘藥物的處理方式以「會回收沒吃完的藥」或「會直接丟掉」為主。而在會囤積藥物的受訪者間,則有「知道是甚麼藥效的藥會留著(消炎藥、抗生素)」或「西藥沒吃完會留到下次吃,但是中藥不會,因為中藥會潮濕結塊」等說法,顯現囤積藥物的傾向與藥物的功能性(通用性)與保存難度有關。
量性調查結果
調查用藥知識與行為所使用的是社健組自行設計之問卷,滿分四分;其中包含四個題目的前後測比較及三題過去經驗與現況調查。
用藥情形 | |
過去與現況之調查 | 比例 |
目前固定在吃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的藥物? | 80% |
曾經因病而同時至不同的醫院/讓不同醫師看診? | 96% |
曾經在藥局和醫院以外的地方買/拿過藥? | 56% |
得分之描述性統計 | |||
Q1 | median | Q3 | |
前測 | 2 | 3 | 4 |
後測 | 1 | 4 | 4 |
[註]已剔除未填答之無效問卷。
基本上來說與質性訪談所調查之結果符合,高達八成的民眾(65歲以上)有服用慢性病藥物。重複就診的情形則是非常普遍,受訪者認為一家診所或醫院看不好,再去別家醫療院所就醫是很正常的事,若沒有如此重複就醫,還可能耽誤治療的時機。另外五成左右的人有正確的購藥知識,但推測此題有誘答性,故回答較為保守,比例可能被低估,未能顯示真實狀況。
a.教案介入之影響—前、後測之比較
用藥知識前後測之pair t-test | |||
前測平均 | 後測平均 | t值 | p-value |
3.03125 | 3.06250 | -0.088 | 0.93 |
民眾在用藥知識方面前後測的得分表現並無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推測是因為本身即具備良好的用藥知識,或是本次問卷設計與每位訪員不同的訪談方式(訪員誤差)所造成的高誘答力。
- 年齡對於用藥知識之影響
雖然上述結果顯示教案介入未影響用藥知識之表現,在討論年齡對用藥知識之影響時,我們依舊排除教案介入的影響,僅用前測的資料做分析,分析結果如下:
相關係數 | p-value |
-0.0062 | 0.9652 |
年齡與受訪者用藥知識的相關係數極低(相關係數為-0.0062),且未達統計顯著,表示年齡不影響用藥知識。推測或許有其他影響用藥知識更相關的因素(例如教育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