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療護與預立醫囑

質性訪談結果

在服務隊出隊前的兩次場勘中,三位社區健康組組長所接觸的部分社區幹事們,表示「安寧療護」與「預立醫囑」的概念,對於多數社區長者來說仍是陌生且容易激起反感的,因此在此部分的訪談大綱設計中,我們側重於向長者淺顯地解釋何謂「安寧療護」以及「預立醫囑」,取代單刀直入地詢問阿公阿嬤們在生死議題上所抱持的立場。而實際進行訪談後,我們發現線西鄉的長者們對於安寧療護與預立醫囑的看法,並不如同我們先前所想像的一致,而是有著如光譜一般的多樣性。在此節錄能夠反映各立場的回答如下:

a.非常排斥且不願談論相關議題

部分長者在理解「安寧療護」與「預立醫囑」分別的意義後,即明顯不願談論相關議題,如表示「怎麼會問她這些問題。」、「現在去想以後生病的事,是『加煩惱(台語)』」或「覺得沒有必要去想這些事情」,而面對這樣的反應,組員們也多能夠適時打住話題,避免帶給受訪對象更多負面的感受。

b.曾耳聞相關宣導但不願簽署預立醫囑

在針對「是否聽過預立醫囑計畫?」的回答中,我們發現長者們接觸預立醫囑的契機多是「朋友都有簽」或是「因為會看醫院上的海報」,也反映出在阿公阿嬤們單純的日常生活中,能夠最有效傳達衛教觀念的不外乎人際網絡以及不時須報到的醫院。然而部分受訪對象雖能理解預立醫囑的概念,卻不願簽署,理由則有「讓親人決定」、「不太能接受放棄急救,只要有一點點希望都要急救,不能拋棄財產及兒女」或「對於這種問題認為順其自然就好」等回答。

c.支持安寧療護精神並支持簽署預立醫囑

但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是,有將近半數的受訪長者在理解安寧療護與預立醫囑的概念後,表示能夠接受或支持簽署,認為「覺得時間到了、自然死亡也不是壞事」、「甲老了(台語)就不用急救了,這是一種折磨。」、「有和媳婦跟兒子討論過,如果真的昏迷就不要急救他,安心地離開」、「因為自己看過很多子女為此(救或不救),子女起爭執的案例」以及「若是救回來,只能躺在病床上,會覺得不想要急救」。

部分長者甚至向我們分享身邊親人利用安寧療護的經驗:「父親99歲時器官衰竭,最後便是安寧療護走完最後一程。認為預立醫囑及安寧療護都是需要的,藥讓人平平靜靜地走完最後一程」、「A醫院與B醫院的安寧病房,覺得A醫院的安寧病房非常可怕,陰森、不乾淨、陰氣很重,曾有親人在安寧病房裡面,血管硬化沒地方可以注射,最後從脖子注射,印象非常不好,B醫院的安寧病房比較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