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用水習慣分析結果
表、家戶飲用水來源
飲用水來源 | 數量 |
自來水 | 16 |
加水站/車 | 28 |
地下水 | 4 |
瓶裝水 | 4 |
total | 52 |
表、處理水方式
處理水方式 | 數量 |
無 | 3 |
淨水器 | 1 |
煮沸 | 37 |
淨水器+煮沸 | 11 |
total | 52 |
根據上述的統計結果,有53.8%的家戶使用加水站或加水車的水,有30.8%的家戶使用自來水,僅有7.69%的家戶使用地下水做為飲用水來源。由此可見,即使線西鄉的自來水管線分布幾乎已達九成,但是民眾對於自來水的喜好與信任程度仍然偏低。根據訪談結果,居民普遍使用加水站(車)的原因可能是當地人已習慣飲用加水站(車)的水,故即便在自來水管線普及後,其仍認為不需要改變;再者,有部分居民認為以自來水為水源之飲用水會有異味,或是口感不佳,或是容器內會產生垢,甚至造成疾病;另外有些住戶沒有申裝自來水管線的原因為供水管線不夠普及,或是申裝外線負擔費用過重。
b.大腸桿菌分析結果
我們將飲用水分為,飲用水水源(未經處理)以及處理後的飲用水兩種,未經處理的飲用水依據飲用水水質標準,將大腸桿菌群 >6 CFU/100mL定為超標,而經煮沸或是淨水器處理過後的水,理論上不應含有大腸桿菌。
表、家戶飲用水大腸桿菌群超標之水樣
村 | 編號 | 飲用水來源 | 處理方式 | 大腸桿菌群 | 大腸桿菌 | 餘氯 |
寓埔 | UP0211 | 自來水 | 無 | 7 | — | <0.1 |
寓埔 | UP02132 | 自來水 | 過濾後煮沸 | 1 | — | — |
線西 | HX0131 | 加水站 | 無 | — | 2 | — |
根據上述結果,大腸桿菌群超標之水樣均來自同一家戶,水源為自來水,而線西鄉各村的自來水同樣都來自彰化給水廠第三淨水場,但是其他家戶之水樣未發現有大腸桿菌群超標,故推測標號UP02家戶的自來水應是受管線、出水口汙染或是儲水容器不乾淨;另外,從餘氯為 <0.1的情況推測,亦可能是因為排水時間不夠長,採集到的水樣仍為管線中的滯留水,微生物因而滋生造成汙染。
另有一戶水樣為大腸桿菌超標,水源為加水站,但是直接測量線西村主要的加水站出水口的水,未發現有大腸桿菌超標,故推測應為HX01家戶本身儲水習慣所致,可能是儲水容器受到汙染,或是閒置太久使微生物滋生所致。
最後一點同樣也是去年有觀察到的部分,我們可在許多培養基上發現數量不一的淺黃色雜菌,其中亦包括大腸桿菌(群)超標的培養基。這些雜菌出現的原因,我們排除是實驗過程受到汙染,因blank上並未觀察到雜菌,故推測可能原因為在採樣或是水樣運送過程時受到汙染。
c.其他水質指標
硬度、TDS及pH值為影響水質口感的主要因素,實驗結果發現硬度及TDS幾乎無超標之水樣,而pH值則只有少數水樣超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