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霖
從小時候開始,我就對環境的議題很有興趣,總希望自己將來能在這方面幫上什麼忙。所以,其實對我來說,能當環推組長是一件很光榮又責任感重大的職務。尤其,服務隊對我來說是大學體悟最深的一件事情。
從組員到組長的角色轉換變化滿大的,過去兩年在環推,看著組長強大的背影,覺得問卷、實驗的設計都沒有問題了,我只要專心的在做中學、仔細觀察與思考,甚至去年的我在服務隊期間還有時間憂鬱好幾天,思考服務隊的意義以及價值。而今年當上組長時就把去年煩悶的問題都想了一遍。(我們用簡單的實驗室、剛學會的實驗技巧、短短的7天,憑我們能做什麼或是該做什麼,怎麼對當地環境或是居民帶來好的改變等等)。我想這是許多同學都有在想的問題,我經過了很久的思考,雖然我也說不出我所得到的答案,但我覺得,思考過程本身大概就是一種成長了,也可以說最後決定了今年環推組要做的,就是我所得到的答案。
對我來說當了組長後最不一樣的,是開始思考服務學習的「學習」兩個字,不管從實驗、家訪或是服務隊的團體生活,這七天所體驗的一切都會化成大家的養分。那組長該做的,就是用正確、適當的方式讓大家能在這七天以及事前的準備能有充分的學習機會。以我來說,待了三年的環推組,我自己覺得家訪、問卷讓我學到最多。我想,對環推組的大家來說,比起給予的感覺,我們感受更多的應該是給人家添麻煩的感覺。所以,當家戶是個願意與我們聊天甚至跟我們說,日頭這麼大你們還這樣跑,這麼辛苦哦!真的會覺得很窩心。我到現在還不忘在雲林台西魚塭的阿嬤像教小孩一樣與我們暢談人生的道理、雜貨店婆婆給的冰棒,以及實驗室外一邊吹著風所看到的風景。更不用說已經去過好幾次的線西,地毯式探路的場勘、說著肉粽角可怕故事的家戶、熱情的村長以及主任,還有努力練rap的熱血趴呢。這些珍藏在心底的回憶,對我來說就是服務隊最好的收穫。而我希望我也能帶給組員們,這種不同的感受與體悟。
接著這段我想來感謝許許多多一路上給我幫助的人。首先是因為要去非洲實習無法來的另一個組長梓瑄,在準備期間一起跑了好多老師詢問意見,也提供很多建議;接著是突然說不能來的沈令宜,因為愧疚所以幫我跑了很多資料;感謝我們的隨隊老師,俊豪老師跟惟量老師,開車幫我們運器材還關心我們實驗的情況如何。此外,還有借我們儀器、供我們諮詢的老師,包括王根樹老師、吳章甫老師、黃耀輝老師、鄭尊仁老師、CQ老師、修哥等等,讓我們的想法有機會付諸實行,還能把成本控制在最小,借我們貴重的儀器讓我們整個禮拜都小心翼翼、提心吊膽的;還有教我們實驗、使用儀器的學長姐們,即使在服務隊期間被我們私訊轟炸問題也很耐心解答。
要感謝的人很多,決定分成兩段。做實驗或是家訪的時間有時候很難拿捏,謝謝隊長、副隊長還有後勤組,盡力滿足我們任性的要求,讓我們有更彈性的時間又不愁吃住交通,還有事前努力爭取到實驗室的柯王同學。還要特別謝謝去年的環推組長們,尤其是許比爾學長,24小時在線上隨時回應問題,去年真的為我們打下了很強的基礎,讓我們更清楚該做、可以做的事情。謝謝伸仁國小的主任、謝謝線西鄉願意讓我們採水的居民們還有場勘時與我們討論各類當地環境議題的鄉長秘書、村長、環保人士,我們真的是受到很多幫忙。最後,我想感謝我的組長好夥伴—政哲,雖然雷雷的又懶懶的,但是從諮詢老師、準備器材儀器、組聚隊聚、出隊晚會、企劃書及成果報告書,都還是熬過來了,還幫我擋下要rap的危機,酸甜苦辣一切盡在不言中。我還要感謝所有組員們,謝謝你們選擇環推組,環推組性質可能不太一樣,但相信讓你們收穫的東西肯定也與他人不一樣。
但是,這次服務隊我們組長有很多沒做好的地方,除了寫在環推組成果報告的檢討,在這裡也提出我們該改進的地方。這次最挫敗的地方是在大腸桿菌,起因是agar plate並沒有被封的很好,在服務隊期間我們組長又誤下判斷為了倒置而袋子開口向下,造成部分plate泡水,而被清心的冰塊所污染。希望未來能謹記這次的失敗,在最一開始準備的時候,就注意到倒置與袋子開口向上這件事,下一屆也可以考慮買製冰機或是小冰箱,保護冰塊的品質。其他還有些可以更加注意的原因,包括RO水可能沒封好(沒帶palafilm下去)、採樣袋前幾天不夠熟練造成部分水樣並未密封。自己有個小省思就是,不要害怕帶下去的東西太多太重,齊全比較重要。另外,採樣袋在出隊之前就要找到不漏的訣竅是明年一個重要的課題。我也想對組員們說聲抱歉,因為我的一些疏忽,讓你們的辛苦實驗結果未盡完善。
第二個缺點是在空氣的部分。去年沒有空氣,我們兩個組長討論後覺得去年比較不夠好的地方就是安排上閒置的時間稍微多了一些,因此今年加了不少東西希望能讓大家學到更多,組員變少實驗項目卻變多了、還新增了以前沒嘗試過的空氣採樣。雖然這次空氣確實有做出一些成果出來,但學習與測量的過程波折不斷。一個重大的缺失是我們沒有在台北就長時間監測過,沒有模擬長時間儀器可能遇到的問題,就沒有注意到丙三醇可能會用完的可能;在PM2.5方面事前對儀器的了解不夠(覺得跟ptrak一樣),應該與學姊洽詢關於儀器可能遇到的問題。老實說,出隊前我有些煩躁與茫然,覺得要準備、注意的東西太多,不管確認幾次都感覺最後可能出錯,兩個組長兩個腦袋容量又不大,而且我的好趴呢在出隊前留我一個人獨自傷悲。其實這也是要檢討的重要事項之一,我們在事前讓組員參與的不夠,實驗設計的部分、與老師洽詢還有空氣採樣的操作等等,只有在組聚的時候說明以及學實驗和儀器原理的時間可以操縱。我覺得可以改進的方向是隨時向組員報告目前的進度與方向,讓大家了解我們做了什麼,也會在出隊前就比較有向心力,並通知時間讓有空的組員可以參加。
到了出隊,組員們都比我想像的主動很多,將樣本分類、分配實驗、紀錄數據等等,在家訪時與家戶的應對進退也很棒,讓組長減少很多負擔,很感謝大家。而且每一天實驗都越來越快,第一天實驗做到五點半還沒完成,但最後一天卻可以四點就完成多出一個小時來練晚會。而我覺得這也是下一屆組長可以在一開始就納入計畫內的現象。我才發現,其實我們有13個組長、13個腦袋,若不是大家一起,成果不會那麼豐盛,不會那麼順利的完成各項實驗。
不好意思,要檢討的有點多,分好多段。這次還有一個問題是氨氮實驗,雖然是學長建議我們可以帶配好濃度的下來跑,怕實驗太多希望能省下一點繁複的步驟,但就像我前面講的,不要為了省一點空間(6個容量瓶)而便宜行事。而確實也沒想到與硬度實驗的緩衝溶液放在一起冰會被影響到。所以,從今年看來氨氮實驗的部分,時間上是完全沒問題的,將來要是繼續會做,建議安分的每天配一條檢量線出來。還有一些比較細節的建議我將來我整理出一份建議的報告,讓將來的學弟妹不要再犯一樣的錯誤了。希望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讓服務隊更好,也讓我們走過的地方更好。
>>蔡政哲
不知不覺也參與了三年的服務隊環境推廣組,在這三年間不時會聽聞其他人對於參與服務隊這件事的看法,其中當然也不乏認為參與服務隊是沒有意義的的人。就以環推組而言,我聽到的一般多是認為我們在做的事對當地人沒有可信度,意思是即便我們做出來的檢測結果指出他們的飲用水是不乾淨的,部分的當地居民還是會覺得我們只是一群學生,不會做出什麼有水準的報告,或是會質疑我們只來短短幾天,採幾袋水而已,憑什麼就斷定我們家的水不好?對當地人甚至當地的政府機構而言,我們做的報告在他們眼中可能就是「看看就好」,我們做的事很可能對他們的生活沒有任何實質上的幫助,或是說我們根本改變不了什麼,這便是有些人認為服務隊沒有意義的最大原因。
但是,我想說的是「我們要很清楚我們都還只是學生」,翻開過去的環推組結果報告書,不難發現都會有一些共同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是沒有辦法解決的,身為學生的我們自然不可能有多好的設備,或是多精準的儀器提供我們做實驗,我們的能力有限是無可奈何的事,連實驗結果都備受質疑的話,更不用想要去怎麼解決問題了。然而,我並不認為因為我們的能力有限,達不到居民期望的標準,所以服務隊就應該就此打住,反而應該說正是因為我們的能力有限,我們才更應該去善盡我們的能力可以做到的事。我認為對現階段的我們來說,「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來的重要太多了,與其去期待自己可以在服務隊幹出什麼大事,期待居民或政府會給予我們多大的正面回應,我更希望的是他們可以從我們的成果中有一點收穫就好,哪怕只是截取一小段文字,只要這段文字能給予他們一些啟發,或是從中發現一些可能潛在的問題,我認為這就是對當地一項很大的貢獻了。
因此,在有限的能力下盡力地去幫助別人絕不會是一件沒意義的事,即使現在的我們參與服務隊無法給予當地居民多大的幫助,但總得還是要有人願意做這些事,事實上若是當每個地方都有像我們這樣的青年去發現台灣各個角落不同的問題時,這一點點小小的力量,聚在一起也肯定是一股相當強大的力量。對我來說,正是因為參與了服務隊,我才有個契機去深入了解彰化線西鄉這個地方,也才進而知道了這個地方潛在的一些問題,光是這樣就足以稱為是待在服務隊最重要的意義,假設我都沒參與服務隊的話,我很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原來台灣還有一個這樣的地方,當地的水資源、空氣品質是有問題的,那麼這樣的一個田園小鎮豈不是就這樣被遺棄了?
在大三這年當上環推組組長的感觸比任何時候都感觸更深,我會去想為什麼三年來每次採樣都要忍受路人異樣的眼光?為什麼每次家訪都要害拍擔心被拒絕?為什麼每次訊問住戶都得知他們不知道台大公衛服務隊?我們明明是為了這個地方好的一群人,犧牲暑假七天的時間只為了讓這個地方變得更好,為何卻換得這樣的對待?這才是真正應該去思考的事,在我看來,沒有和當地政府建立良好的溝通平台就是最大的癥結。
所以,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大家把思索服務隊這件事情的重點搞錯了,我認為我們並不是去想「服務隊所做的事到底能不能為當地的居民帶來實質幫助?」就過去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了,很難。我們真正應該要思考的是「如何讓服務隊變得更好」,如何讓服務隊的所作所為變得更貼近大家理想中的服務隊,像是要暫時駐留在同一個地點,和政府保持友善關係,和當地居民推銷服務隊,都是讓服務隊可以一屆比一屆更好的方法,這些才是應該在事後或事前需要被拿出來討論的東西,也才是服務隊現階段最需要改進的地方。
>>曾洺澴
我們帶著愉悅的心情來到了彰化縣線西鄉,起初抱持著玩樂的心情來到服務隊,一開始天氣與住處讓我不太習慣,畢竟在舒適圈待習慣了,難免有些不適應,但七天下來我很慶幸當初有參加服務隊,我從中獲得很多,不管是心靈上或是實際上。
從第二天開始環推組也開始去家訪,走訪了八個村,每個村隨機詢問家戶用水習慣與取得他們的飲用水,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們到頂庄村的一位阿嬤,剛好我們這組其他三人都不太會講台語,於是我就被派出去搭訕阿嬤,沒想到原來我的台語能夠溝通,因為其實本身平常也很少講,很久沒練習了,那位阿嬤很親切,還跟我聊很多他們家的事,甚至很熱情的與我分享她兒子和媳婦的故事,其實我很感動,看到阿嬤如此開心的和我分享,真的感覺很溫暖,素昧平生還如此的熱情待我們,也有一些家戶提醒我們騎車要小心、多喝水,還請我們喝茶,進去家裡坐,甚至有社區中心開冷氣給我們吹冷氣等,種種行為雖然有可能只是一句話,一個動作,都讓我們很感動,即使在炎熱的天氣,心情總是一直覺得很愉快。家訪過程中讓我學習到很多,如何跟老人相處與溝通,如何表達我們要取水做實驗,以及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熱情。下午在國小做實驗,也讓我更熟悉這些實驗操作,不過最辛苦的還是組長,設計實驗步驟、事前準備也幾乎一手包辦。
越接近出隊尾聲,我也開始思索究竟我來服務的目的,這七天讓我體會到很多之前從未做過的,也讓我感受到很多溫暖,但同時也讓我思考了一些事,我們得之於人者太多,而究竟能回饋多少呢?身處在都市的我們又事抱持著怎樣的心情來到了線西鄉,我們又想從七天中做到些什麼。在家訪中我們很冒昧的與別人攀談甚至拿了很多水,他們的印象可能就是一群人拿了水回去,我們好像無法給予他們任何幫助,因為我們不像社健組還有教案能夠帶給阿公阿嬤一些知識甚至快樂,我們好像有點打擾別人,假如我們結果是某些家戶甚至是某個地區飲用水水質不乾淨,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實驗誤差與疏忽,我們又能如何解決。有些家戶因為經濟因素無法裝自來水,那我們能為他們帶來什麼改變嗎?我們好像也無法實質上給予他們更好的飲用水,我想這些是我還需要再思考的,服務學習對我來說反而重在學習,與其說我們去線西鄉服務,我總覺得是我們在線西鄉這塊土地上學到很多,而我還在探索服務的意義,希望明年能夠再次參加服務隊好好思索服務學習的意義,這趟服務隊多虧了很多人的幫助,才能讓七天圓滿成功。
>>王宇綺
出隊當天,我抱著興奮的心情到公衛大樓集合。直到授旗典禮時,我才真正意識到服務隊出隊的重要性,她乘載了每個投入服務隊的人的使命感和服務隊的深刻意義。到達線西後,我們立刻感受到熾熱的烈陽與燠熱的空氣,但這絲毫沒有打消我參加服務隊的初心。下午環推組即前往四股圳的10個採樣點採水,我們的行程看似流暢,但這全賴於組長們出隊前的場勘,才能決定我們要攜帶何種器材和要在哪個點採水。不過我們還是在其中兩個採樣點遇到不可抗力的因素——下雨,但我們還是盡量把與的影響降到最低。這讓我體會到:即使我們已經把器材準備的很周全,但還是可能會出現超過我們能力範圍可以控制的事,此時我們絕對不能氣餒,我們還是要在遇到的情況中做到最好,並把影響因素詳實地記錄下來。
之後的四天,環推組都是早上去家戶訪問並採水樣,下午對早上的採水樣做實驗。四天下來,我們發現村莊的發展狀況會影響著村民是否對外來的人抱持開放的心態,但基本上只要說明來意、表達學生的身分,家戶們都會很歡迎。我們以四人小組去訪問家戶,一開始會擔心家戶不接受我們的訪問、擔心我們看起來是否很奇怪…等,但小組員們彼此的陪伴,使我們漸漸建立了信心,並且在訪問及採水的過程中,補足各自疏漏的部分;我們也曾在烈日下來回找尋家戶口中模糊描述的加水站,大家一起努力奮鬥的感覺,讓我感受到一股股的溫暖,這也成為了我們每天接受挑戰的一部分動力。與家戶的聊天過程中,我們總可以學習到額外的人生歷練,也體會到鄉下深深羈絆人的人情味。在下午每個人負責的實驗中,雖然每個樣本都要做相同程序的檢測,但我們謹慎對待每個樣本,不會因為熟練實驗操作,而掉以輕心。在這裡,我看到大家的成熟,對於實驗的負責態度,我們也背負了家戶寄予的責任。在每晚的隊聚中,大家聚在一個房間,聆聽每組當天做的事,讓我感受到大家一起奮鬥、一起對這塊土地投注心力,每每都會給我莫名的感動。
另外,當我們烈日下來回行走,到家戶敲門時,家戶都會說:「你們辛苦了!太陽這麼大你們還出來!」其實當時我完全不會覺得辛苦,能夠跟這段時間認識的人,做目前我們所做的事,我覺得很幸福。雖然環推組是較小的組,但能跟一群有相同理念的同伴,做我們有興趣的事,我覺得很開心。
當然,我要感謝隨隊的俊豪老師。在出隊期間,我們不只看到老師隨我們搭車離開台北,來到彰化,甚至沒有一天離開我們,盡他所能的關心與照顧學生,更是常抓住時機,給我們機會教育,讓青澀的我們對為人處世能有更深刻的學習。惟量老師也是在一旁關心著我們。老師們以最棒的身教,向我們體現了最純粹的教育熱忱。
在服務隊的最後,我才發現服務隊期間我對家戶、組上同伴表達感謝的同時,完全沒有對從出隊前就詳細規劃與排定事項、出隊期間無時無刻都在照顧我們的學長姐們,特別是後勤組說出內心的感謝。在溝通上,也未考慮到後勤組的心情,使得他們在繁忙之餘,沒有獲得感謝之外,還增加負擔;甚至我還因為表達方式的不足,使得原本要感謝的言語,讓人聽起來像在挑剔,真的很抱歉。這趟服務隊教我的不只是實驗原理及操作,我也更深入地學習到如何與人更好地互動、溝通,這些唯有自己經歷過才能學習到。
>>許旻璇
或許身為學生的我們能做的服務不多,也或許我們做的還不太算是一種服務,但我想此行最重要的意義便是感受這樣的無力感與自己的不足,在心中種下服務的種子,待到日後成長茁壯。
出隊的這幾天,我深刻體認到我們的能力有限,猶記在塭仔村有一位阿姨非常熱切的期望我們能檢測飲用水的水質,還親自帶我們去她平時使用的加水站取水,離開前還不斷叮嚀我們要通知她檢驗結果,看著那樣信任、期許與盼望的眼神,無力感油然而生,因為實際上我們做出來的實驗結果,會由於各種汙染、實驗操作的不純熟抑或是實驗器材的精確度等因素而導致種種誤差,不僅可信度不大高,甚至有時實驗會因為受到汙染而無法進行下一步的推論,所以即使採集了水樣並做檢測,我們也無法很有把握的跟居民回報他們飲用水的水質狀況。再者,即使我們發現了飲用水的水質不好,我們也沒有能力去改善問題與落實「環境推廣」,這是一個莫大的衝擊!然而,我認為這個衝擊在我們心中種下了服務的種子,它化作了進步與成長的動力,在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後,便能更清楚自己日後學習與努力的方向,待到日後有足夠能力時便能真正的回饋社會。
另一方面,亦使我收穫滿滿的部份便是「家訪」,大部分的家戶都十分盛情的歡迎我們,甚至有幾位阿嬤在我們尚未說明來意之前,就熱情、好客的邀我們進到家裡坐坐,還招待我們零食與冷飲等等,對於如此有溫度的鄉土與溢滿的人情真的很感謝也很感動。每一次的家訪除了訪問家戶的飲用水狀況之外,我們也盡量多與阿公阿嬤閒話家常,期望我們幾個「青仔欉」大學生的造訪與關懷,能讓他們在原本一成不變的生活多點新的花樣。忽然間,我有了新的思維:雖然我們在飲用水水質方面能為居民做的服務不多,但切勿妄自菲薄,我想或許懷著一顆關懷的心,做自己能力所及之事,便是服務了吧!
最後,非常感謝環推組組員,這幾天以來一起採水、做實驗,一起塗安耐曬、當飆仔,這會是永遠難忘的回憶。也非常感謝建霖、政哲兩位超辛苦的組長,不論是出隊前或是出隊後,帶給我們歡笑的背後默默扛下了許多工作與責任,讓身為組員的我們能無後顧之憂的進行家訪與實驗。
這趟旅程,我們以關懷線西、伸港的居民為出發點,背起裝載知識、細流與器材的行囊,以福安宮作為驛站,各自完成衛教、社健與環推的使命。期望公衛學生的熱情能燃成一炷香,從福安宮輕煙裊裊三尺而上,將滿載平安與健康的捻香味傳遞出去,讓線西與伸港的居民收到關懷與感動,我想這就是公共衛生服務隊最美好的終點站!
>>蔡宛珈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這次的服務隊是沒有太多期待和想像的,可能因為太多東西都還不太了解,畢竟環推組組員在出發前除了學習大致的實驗流程之外,其他的都是要到出隊以後才做的,所以所有對服務隊的預期都是空空泛泛的,在出發前我所做的只是淨空自己,等待服務隊中滴滴點點的體驗來把自己給填滿。
我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出隊第一天,畢竟第一天我們也只是到水圳去取水,並沒有做什麼實驗,比起服務隊似乎更像一種略顯無趣的郊遊,而這個郊遊中最有趣的部分則是同學們滴硝酸時緊張的表情。到了第二天開始拜訪家戶、和住戶採水時,我的心態開始有了很大的轉變,其關鍵點是我發現取水的過程遠比我想像的順利許多,我原本以為我們應該會不斷地被拒絕,久久才能找到一戶比較熱情的家戶,畢竟我們所做的實驗能對這些住戶的幫助其實並不多,甚至他們也無法確定我們到底是不是真的要做實驗,還是其他奇奇怪怪的人。但實際情形是我們四天下來幾乎沒有被拒絕過,反而還接受到很多家戶熱情的接待,甚至在線西和溝內我們還被完全不知道我們來歷的鄉公所人員接待進社區活動中心,還問我們要不要吹冷氣、看電視或唱ktv,讓我們大家都是受寵若驚,連忙笑著婉拒。這幾天家戶訪問的感覺讓我有再度感受到了「比起服務別人,我們更多的部分還是接受別人的服務」。
幾天下來,我深刻領悟到完全無法以服務者自居,不僅在線西接觸到我們的家戶不是這樣看我們的(我想這些長輩們都把我們當作來線西做報告、實驗的可愛可愛的小朋友),要我們自稱自己是服務隊來這裡做服務的也讓人感覺羞愧,服務學習、服務學習,學習永遠都是遠遠地多過服務。從前,想到這一點我都會覺得很沮喪、也有點厭惡,明明就沒有能力提供服務(反而帶來許多打擾),到底憑什麼以服務隊之名來到這裡呢?
但在線西這幾天下來我慢慢感覺到,我們所帶來的從來就不是實質意義上的什麼給予,因為那些我們做不到,而是挾帶著一個像是著做好一件事情的信念來和當地人互動的這份誠心,家戶們之所以願意給我們水,就是因為他覺得我們很努力地要完成一項報告、一項實驗,而他們打從心底的想提供給我們幫助。這其實是一項很美好的人際互動,我們努力想為這塊土地做一點點我們能力所及的事情,而家戶們給我們支持和鼓勵,儘管最後或許沒有什麼實際的成果,但這份人際互動並非完全沒有意義,仍舊帶來了不少歡笑、分享和體悟。儘管我們沒有辦法提供什麼,但還是有留下一些無形地帶有意義的事物,影響我們每個參與者的生命。
何謂「服務學習」?「服務學習」對我的意義是什麼?這不是容易的問題,甚至無法稱得上是有答案的問題,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詮釋,我很開心我這次在線西又找到了一個新的詮釋。「服務學習」就是,懷抱著無法做到太多的謙卑的心,去努力學習做一件對世界有幫助的事情。這就是,屬於我的詮釋。
>>許凱翔
這次的服務隊參加了環推組,在出隊前一直被認定是最累的一組,但我並不這麼認為,我覺得環推組相對於其他組來說自由的多,而且可以學到很多較困難的實驗,在採水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家戶的熱情。雖然每天採完了個村的水,都會直接累倒在桌上,但我並不討厭,反倒是樂在其中。
這次讓我最難受的就屬洗澡與睡覺吧!由於我體質較虛,很難承受比體溫還要低很多度的水,每次洗澡都如同折磨,又沒辦法不洗,全身汗味真的很難聞。在努力的承受下,還是熬過來了,但確實身體有些著涼,不太舒服。再者是睡覺,骨頭不斷與木板碰撞,我找不到一個姿勢能免骨頭直接接觸木板,每天晚上都輾轉難眠。隔天起床背、腰還有手肘一定都是痠痛的。再加上受洗澡著涼的影響,鼻塞、比水倒流樣樣來,每晚都必須醒來兩次以上(儘管一天下來我已經夠累了),使得每天早上都必須拖著疲憊的身軀繼續執行一天的工作。每天都很羨慕那些睡得很好的同學,至少他們能夠有充足的休息。
這次的採水過程有漸入佳境的感覺,剛開始不知道剛怎麼清楚說明我們的目的,讓家戶覺得我們很可疑或誤以為我們是政府官員,不願意信任我們,所以第一天的失敗率就高達50%,沒辦法好好採水。但之後幾天學會了觀察與應對技巧,我們小組不再分配固定工作,採取交叉式問法,如果問題不夠詳細或不清楚,旁邊的組員可以連忙補充,沒事做的就可以去採水,最後必須和家戶多聊天,證明我們有足夠的親和力,才不會影響到以後的名聲。
我還記得,在最後一天的頂犁村第二戶,不但非常配合我們的需求,還邀我們坐下來喝茶,最後甚至送了我們這組一包零嘴,離開前還替我們指路,說下一個村該怎麼走,採訪完這一戶才真正體會到鄉下的熱情。其實鄉下並沒有想像中的不好,他們只是資源沒有都市那麼充足罷了,多半仍是以加水站(車)的水作為日常飲用水,沒辦法好好信任從自來水管流出來的水,都說是有種怪味。
每天下午的實驗真是算一種酷刑,沒有人會想在超過30度的高溫下仍穿著實驗衣、乳膠手套進行實驗。儘管溫度不影響實驗的進行,但我們都無心做實驗了,每次都希望實驗能早早結束。不過我因為是環推組的關係,也因此學了不少實驗技巧,我們至少有2個以上的實驗是由研究所的學長姊教的,我們2位組長也是和我們同時學到的。所以這次基本上沒有學弟妹都不懂的問題,組員間都會互相提醒每個實驗應該注意的問題,以免出現實驗誤差。而這次實驗的好處是比起去年多了很多新儀器,而且每個人每天的會換工作,所以幾乎可操作到每個實驗,讓我們每天都有新鮮感。雖然每天的會換工作,但實驗時間也不斷加速,一天比一天短,第一天做到吃飯前才做完,最後一天竟然還可以挪出約30分鐘練習晚會的內容,體會到我們的進步。
我認為環推組相對於其他組來的自由許多,我們只要在指定時間內完成工作就好,其他時間都可以用來休息。雖然每天都要穿的實驗衣確實很難受,每天都要很有禮貌的向家戶取水曬太陽也頗不舒服,但在每天組員的合作中體會到成長的樂趣是其他組體會不到的。迷路的小辛酸,為了採河川水而手髒髒的小趣味(在滴入濃硝酸時才知道自己手很抖),雨中馳騁機車的快感,還有家戶體諒我們辛苦而送的小禮物,都是在環推組才能體會到的樂趣。其實在這裡沒有像傳聞中的壓力大且辛苦,要深入其境才知道,仔細的體會就能感受到細節的美好。